久久九九热,九色网页,粉嫩AV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獲取更多信息請下載APP

給校驗機當“機長”, 一二三放飛夢想 ——順義科學小記者走進民航博物館

來源:北京科技報    發(fā)布日期:2022-09-02 11:41:57   閱讀量:0

撰文/記者 李晶     攝影/張星海

“當機長,得有大長腿”,剛在校驗機上體驗當機長的小記者不失幽默地說到。原來想要坐在機長的位置上,先要一大步跨進椅子前的空隙,個子高的容易碰到頭,個子小的艱難跨步,魁梧的得擠進去,當機長的第一步就“難”住了不少小記者。

▲“童心向黨·科學領航——2022年順義科學小記者素質提升實踐活動”在民航博物館舉辦了第三期活動

8月30日,由北京市順義區(qū)科學技術協會、順義區(qū)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辦,北京科技報社承辦,民航博物館協辦的“童心向黨·科學領航——2022年順義科學小記者素質提升實踐活動”在民航博物館舉辦了第三期活動,近30名小記者參與本期活動。剛進入民航博物館就驚喜地獲得了當“機長”的機會。

▲順義科學小記者體驗當一名校驗機“機長”

民航博物館是中國民用航空局主辦的民用航空專題博物館,飛機發(fā)動機形狀的主體建筑獨具一格,館內的里-2、BAe146、伊爾-14、三叉戟、運7、空客A310-200等我國民航不同歷史時期使用的運輸機令人眼前一亮。小記者們跟隨著講解老師邊參觀邊了解民航歷史,還在科普教室聆聽了林老師講飛行原理,與飛行員對話并親手制作完成了自己的飛機。

◇ ◇ ◇

這架飛機最令人期待

“我最想看的就是毛主席坐過的飛機”,一名小記者高聲說。她提到的伊爾-14型4208號飛機有著傳奇的經歷。1955年起,我國先后引進了49架伊爾-14型飛機,4208號在1957年被改裝成專機,并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多次執(zhí)行了專機任務,其中包括十余次領導人乘坐的重要專機任務。

▲小記者們了解伊爾-14型4208號飛機的傳奇經歷

毛澤東主席在機艙內辦公的歷史照片旁,有兩份執(zhí)飛毛主席專機任務的派遣單影印件,并記載著這樣一句對話:1956年毛澤東對劉亞樓司令員說到,“外國人開的飛機我不坐了,我要坐中國人開的飛機”。自此,一生乘坐26次飛機的毛澤東主席,除了兩次乘坐由外國人駕駛的飛機外,其余的24次均是乘坐由我國空軍執(zhí)飛的飛機。

后來,4208號又在新疆軍區(qū)擔任值班任務,直到20世紀80年代從軍隊退役后,才開啟了其在民航飛行運輸的新使命。1990年10月,4208號正式停飛。退役后繼續(xù)發(fā)揮余熱,成為參觀者了解我國航空發(fā)展歷程的展項之一。

在伊爾-14型4208號的機身旁,還有一架身披天藍色的,因固定式后三點起落架而“昂首”站立的運5型飛機。它與眾不同的氣質,與飛機的起落架有關。人們常見的民航飛機的起落架一般呈現三角形,前面一個點支撐,后面兩個點支撐,也就是所謂的前三點起落架,起飛升空后會收入起落架艙門。運5的起落架是前面兩個支撐點,后面一個支撐點,并且在機身下方有固定的支架。

“后三點起落架實現不佳,滑跑距離遠,且降落時對平衡要求高,前輪先著地有一定前翻的風險”,科普志愿者林漢京在科普課堂上也講到起落架的發(fā)展歷史。這位科普志愿者雖然年近70歲,卻給小記者們帶來了連連的驚喜。

◇ ◇ ◇

從古代航空發(fā)明了解現代飛行奧秘

“誰知道中國古代四大航空發(fā)明?”林漢京以《我愛祖國的藍天——帶你了解飛行的奧秘》為題開始了自己的科普講座。

▲科普志愿者林漢京為小記者講述飛行原理

小記者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可是關于古代四大航空發(fā)明卻絞盡腦汁想了許久。林老師耐心地聽著孩子們各種各樣的答案,笑著說到,“中國古代關于航空的發(fā)明很多,今天說到的四個重要發(fā)明就是風箏、竹蜻蜓、孔明燈和走馬燈”。接著,他又講到了這四種發(fā)明與飛行的關系。

風箏起飛需要升力,而升力的奧秘就來自迎角。用一塊板子演示平面與垂直的狀態(tài),通過林老師的講解,小記者們知道了迎角有阻力也提供向上的升力,無論是風箏還是飛機向上飛行都需要在0度到90度之間的一個適合的迎角。

牛頓第三定律體現在竹蜻蜓的飛行原理上,當然也與直升機采用的旋翼的原理有關。林老師尤其提到直升機為什么不是飛機,主要就是因為它們采用的飛行原理不同,直升機的飛行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結果,而有固定翼的飛機則是運用了伯努利原理。

“孔明燈不是諸葛亮發(fā)明的”“走馬燈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款熱機(傳動機械裝置)”,林老師講解的發(fā)明孔明燈的故事,及其運用的浮力定律,還有運用熱對流運動的走馬燈與航空發(fā)動機的關系,都讓小記者們嘖嘖稱奇。

▲氣球疊羅漢,展示伯努利原理

物理原理、飛行原理在林老師的講解中變得親切又易懂,更讓小記者們激動地涌向講臺前的是,林老師還用“氣球疊羅漢”“氣球摩天輪”等實驗讓他們看到了什么是“大氣壓強”和伯努利原理。

◇ ◇ ◇

令人興奮的放飛時刻

科普講座剛剛結束,三位飛行校驗中心的飛行員、一名飛機維護工程師走進了科普教室,原來民航博物館給小記者們安排了一場沙龍對話,讓小記者們有機會通過交流了解更多有關飛行的那些事。

▲小記者與機長們聊聊飛機那些事

“飛機可以使用新能源嗎”“為什么飛機大多是白色的”“飛機的發(fā)動機位置為何不同”“直升機能不能作為客機”……做客沙龍的專業(yè)老師們耐心地解答著每一個來自小記者的疑問。

互動時間雖然有限,卻越發(fā)燃起了小記者們的飛行夢想。恰在此時,民航博物館為小記者們安排了一次“模型工坊 放飛夢想”的動手制作課程。

▲小記者在記者老師的引領下,分享研學收獲

收拾好激動的心情,小記者們在北京科技報社資深記者的素質提升培訓中,再次回顧了前期作品的特點,在標題與新聞要素的寫作中更上一層樓。記者老師講解了練就新聞敏感的重要性,并給即將返回校園迎接新學期的小記者們留下了任務,希望小記者們關注身邊的新鮮事,在下一期跟大家做更多的分享。

順義區(qū)科協科普部部長田立娟表示,順義科學小記者活動是一個注重素質提升的活動,不僅給小記者們提供了北京科技報社客戶端這樣的發(fā)布平臺,也會有專業(yè)老師對新聞作品給予點評,讓小記者練習寫作,并在中肯的評語中汲取新的養(yǎng)分,希望小記者們回到校園里,也要關注科技有關的信息,將更多的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傳播出去。

一天的活動接近尾聲,在主訓老師的帶領下,小記者們來到了民航博物館的廣場上。他們一個個旋轉著“飛機”的螺旋槳,在“一二三”的指令下,面向蔚藍長空放飛著夢想。陽光,照射在一張張滿懷期待的笑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