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入耳話聲學——房山小記者第九期活動成功舉辦
近日,2022年“科學小記者+探秘房山”第九場活動邀請專家從科學原理、物理知識、自然應用等多方面帶領小記者們了解神奇的聲音科學。
撰文/記者 趙天宇
聲音不僅是語言內(nèi)容的表達,也是生活美感的表達,不僅是藝術,更是科學技術。11月26日,2022年“科學小記者+探秘房山”第九場活動成功舉辦。本次邀請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志博,為小記者們帶來講座《聲聲入耳話聲學》,從科學原理、物理知識、自然應用等多方面帶領小記者們了解了神奇的聲音科學。
房山區(qū)良鄉(xiāng)四中初一年級師生作為本次活動的重點邀請參與對象,全程參與了直播課,學校20名科學小記者代表還在直播活動中與張志博進行深入交流互動。一直播、北京科技報、抖音、微博客戶端幾大直播平臺共獲得21.7萬點擊閱讀量。
▼▼▼
神奇之聲自然之聲
“從物理學定義來看,聲音是指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通過介質(zhì)(氣體、固體或者液體)進行傳播并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xiàn)象。而聲學是指研究這些機械波產(chǎn)生、傳播、接收和效應的科學?!睆堉静┦紫瓤破樟寺晫W的概念和產(chǎn)生原理。
從實際感官角度,聲音之所以豐富多彩是因為它有三個特性——響度、音調(diào)和音色。三個特性如果組合得好,可能就是一段美妙悅耳的音樂,如果組合得不好,可能就是一段擾人的噪音。
通過實驗和實例,張志博為小記者們闡述了自然界中動物聽覺的神奇之處,例如動物對次聲波的利用:納米比亞的大象就在距離上百公里的安哥拉下暴雨的時候,就會跑去喝水,大象怎么知道安哥拉會下雨?原來當暴風雨來臨時,這種自然天氣會形成次聲波類的低頻信號。遠在上百公里以外的大象感知到這種次聲波信號的時候,它就會循著這種信號去找水源。
除了動物以外,近年來隨著科技水平的發(fā)展,人類對聲音的利用也逐漸深入,很多聲音科技也一直在默默無聞地服務著我們。張志博舉例說,骨傳導耳機,就是通過顱骨的共振將聲音傳遞到內(nèi)耳,聽音樂的同時還不影響周圍環(huán)境的聲音;家用車的倒車雷達,也是利用超聲波進行探測的,它的工作原理很像蝙蝠的發(fā)聲,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形成反射,再從探頭接收過來,通過系統(tǒng)進行分析。
▼▼▼
談科學家“創(chuàng)新”精神
結(jié)合講座內(nèi)容,問答環(huán)節(jié)中,科學小記者們就“聲音是怎樣傳播的”“聲音有哪些利用”等問題進行了問題互動,這些現(xiàn)象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同時也是對小記者科學學習的一次檢驗。
互動采訪環(huán)節(jié),就有關學習方法、興趣科目、傳承科學家精神等問題,張志博和小記者們進行了深入交流。
談到課程學習,張志博表示聲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他雖然最喜歡的是物理學,但也非常注重學習方法的積累和掌握“學習就像畫圓圈,圈子越大,學到的知識越多,但同時外圍也變大了,就會覺得學的還不夠,好奇心也就越強,越想了解圈外的世界?!?/p>
他勉勵同學們,不要為了考試而學習,也不要為了學習而學習,學習的目的是讓自己更強大,讓自己成長的更快一些。
談到科學家精神,張志博對“創(chuàng)新”精神闡述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創(chuàng)新的落腳點應該是“新”,同時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千萬不要怕失敗,比如當初科學家們在研究奮斗號深潛器上的新材料時,就很好體現(xiàn)了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材料本是在另一個實驗中證明是失敗的,但科研人員沒有放棄,而是發(fā)現(xiàn)了這種材料良好的抗壓力性能,進而轉(zhuǎn)化成為深潛器上使用,并取得了意外的成功。
活動結(jié)束后,20多名小記者及時提交了參加本次活動的新聞稿,以及在抖音、微博等平臺發(fā)布自己制作的有關聲學的科普短視頻。2022年“科學小記者+探秘房山”線上科普活動結(jié)合“雙減”要求,以科學興趣入手,邀請科學教育、科普學習領域的專家名師,通過講座和互動提問的方式,提升青少年科學寫作、觀察、表達、探究等綜合能力。據(jù)了解,第十期活動將進行年終總結(jié),為2022全年活動畫上圓滿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