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她》里的海底星空有多浪漫?命都不要了也要看?
最近,被網(wǎng)友戲稱為“絕世大甜劇”的
電影《消失的她》正在熱映。

前有《隱秘的角落》“一起去爬山”,
兩位男主角用自己的所作所為
重新定義了“海誓山盟”。
(此段涉及輕微劇透)
劇中因李木子喜愛梵高的畫,尤其那副文森特·梵高的《星空》,男主便投其所好的研究《星空》從而接近她。
男主是名賭徒,全然沒有底線和原則。李木子因其欠賭債打算離婚,男主便想帶李木子去看“海底星空”時痛下殺手。
“海底星空”的名字由來也與文森特·梵高的《星空》有關,海中成群聚集的魚兒游來游去,好似文森特·梵高在《星空》中筆下天空的形象。整片故事也就從此次出游開始......

▲文森特·梵高的代表作之一《星空》

▲電影《消失的她》中的“海底星空”
帶你去看一輩子只能看一次的海底星空,
極致浪漫,美到窒息。

▲電影《消失的她》宣傳海報
不光在電影中,海洋館的海底隧道里,或是與深海有關的紀錄片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成群聚集的魚兒游來游去,好似文森特·梵高在《星空》中筆下天空的形象。人們在驚嘆之余,不禁好奇,魚類為什么喜歡“成群結隊”,魚類的集群行為有什么生物學意義呢?
魚類的集群行為
有什么生物學意義?
世界上有記載的魚類2萬多種。據(jù)估計在這些魚類中,生存期間都集結成群的占25%,僅在稚魚階段集結成群的占50%,這些數(shù)字表明,魚類的集群現(xiàn)象是相當普遍的??茖W家利用船舶和飛機對魚群大小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日本海鮐魚群大多由5萬尾~10萬尾個體魚所組成。當幾萬尾的鮐魚群浩浩蕩蕩出現(xiàn)時,水色竟呈現(xiàn)紫紅色或紫黑色。最大的太平洋鯡魚群竟有100萬~300萬尾。顯而易見,這些魚群都是非常大的。生物學家普遍認為,集群行為是魚類經(jīng)過長期自然選擇而被保留下來的一種適應性,對魚類的生存起著十分有利的作用。在生物學意義上,集群行為不僅可以減少餌料魚被捕食魚發(fā)現(xiàn)的概率,而且還會減少已被發(fā)現(xiàn)的餌料魚遭到捕食魚成功捕殺的概率。乍看起來,由幾千尾甚至幾萬尾魚組成的魚群也許十分顯眼,但實際上在浩瀚的海洋中,一個魚群并不比一尾單獨的魚更容易被捕食魚發(fā)現(xiàn)。個中原因很大程度上涉及魚群所處環(huán)境的光學特性。

▲梭魚的漩渦(圖源:視覺中國)
由于海水中懸浮微粒對光線的吸收和散射,物體在水中的可見距離是非常有限的,即使在特別清澈的水中,物體的最大可見距離也只有大約200米,而且這個距離與物體的大小無關。假如魚群的個體數(shù)為1000尾,對其中的一尾魚來說,被發(fā)現(xiàn)的概率僅為這1000尾魚分散時的千分之一。由此可見,魚群組成的個體越多,個體魚被發(fā)現(xiàn)的概率也就越小。

▲海豚圍捕巨大沙丁魚群(圖源:視覺中國)
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開闊水域的小魚為了應付海中缺乏遮蔽物的不利環(huán)境,便一尾跟著一尾,相互遮擋,從而形成了群體。當它們受到攻擊時,魚群會變得更加密集。此時,捕食魚也許會把小魚組成的密集魚群看成“龐然大物”,這樣一來,小魚遭受攻擊的機會就會大大減少,雖身處險境卻安然無恙。對數(shù)量眾多的小魚來說,“成群結隊”能夠增加安全系數(shù),保證它們在“大魚吃小魚”的環(huán)境里生存和發(fā)展。集群行為在魚類的生活中還具有其他各種各樣的作用。首先,與單獨的個體魚相比,魚群對不利環(huán)境變化有較強的抵抗能力。這種集團抵抗機制是由魚體表所分泌的黏液決定的,集群行為不但能增強魚對毒物的抵抗力,而且還能降低魚的耗氧量。從水動力學的觀點來看,魚在水中集群游泳可以節(jié)省個體魚的能量消耗,游泳中的魚所產(chǎn)生的渦流能量可以被緊跟其后的其他魚所利用。因而,魚群中的個體魚就可減少一定的游泳努力而不斷前進??茖W家發(fā)現(xiàn),集群行為在魚類的洄游過程中也有一定的適應意義,甚至平常單獨生活的魚在洄游時也集結成群。集群性的魚類也許能更快找到洄游路線,因為較易發(fā)現(xiàn)某些定向標記。
而集群行為在產(chǎn)卵時的作用也是很明顯的,同一種魚只有在同一場所集群,才可能使卵子和精子有足夠大的相遇機會。而且許多個體魚聚集在一塊進行交配、產(chǎn)卵,在遺傳因子擴散方面也起到了某些作用。
魚群中的魚是一魚所生嗎?
雖然這些魚看起來個頭都差不多,但其實,它們并非“一母所生”,為什么這么說呢?原因很簡單:要么魚的繁殖能力沒有這么強,要么成活率沒有這么高。我們以沙丁魚為例,沙丁魚的繁殖能力在海洋魚類中屬于中規(guī)中矩的,平均每年產(chǎn)下5萬-6萬枚卵。

▲沙丁魚群(圖源:視覺中國)
這些卵有的沒有孵化就被其他動物吃掉,有的干脆因為環(huán)境和自身因素沒有孵化,這導致了魚卵的孵化率通常只有60%,人工培育下,能達到80%就已經(jīng)很了不起了,也就是說按照正常的孵化率,像沙丁魚這種繁殖能力的,最多也只有4萬多條能孵化成功,這離幾十萬條的沙丁魚群還是差了不是一星半點,而且還沒有計算孵化后幼魚容易被捕食的情況。

▲翻車魚(圖源:視覺中國)
而在海洋中,繁殖能力最強的當屬翻車魚了,它們一年能產(chǎn)下平均2500萬枚,最多3億枚卵,按照魚卵孵化率,它好像是能夠“一母成魚群”的,但事實上,即便是翻車魚這種逆天繁殖能力的魚類也做不到,因為能夠正常長大的翻車魚不足百萬分之一,比沙丁魚還慘。
因此,一個大魚群中的魚雖然看起來都差不多,但并非一條魚生的。
魚類集群一般有哪些分類?
魚類集群根據(jù)其產(chǎn)生原因的不同,一般可分為四類:生殖、索餌、越冬和臨時集群。
生殖集群
凡由性腺已成熟的個體匯合而成的魚群,稱為生殖魚群或產(chǎn)卵魚群。其群體的結構一般為:身長基本一致,性腺發(fā)育程度也基本一致,但其年齡則不一定完全相同。此外,生殖魚群群體的密度較大,也較為集中和穩(wěn)定。
索餌集群
根據(jù)魚類的食性,捕食其愛好的餌料生物為目的魚群,稱為索餌集群。索餌集群的魚類其食性相同。一般來說,食性相同的的同種魚類,其體長一般相近;不同種類的魚,往往為了攝食相同的餌料也聚集在一起。
越冬集群
由于環(huán)境溫度條件的改變,集合起來共同尋找適合其生活的新環(huán)境的魚群,稱為越冬集群。在越冬場集群的魚,依其食性和肥滿度的不同,有停止攝食或減少攝食的現(xiàn)象。
臨時集群
當環(huán)境條件突變或遇到兇猛魚類時,引起的暫時性集中的魚群稱為臨時集群。特別是溫度、鹽度梯度的急劇變化或遇到有魚類忌食和不能吞食的大量生物以致兇猛魚類出現(xiàn)的時候,往往會引起魚群的暫時集中。當環(huán)境條件恢復正常時,它們又可能離散、正常生活。
(整理/段大衛(wèi),內(nèi)容參考:自然資源學報、檢察日報、“科普青島”微信公眾號等)